【糖友正能量】糖友健康生活从监测血糖开始
可以这样说前十几年是医盲(当时在职,对疾病不以为然),仅仅靠一年一度的体检静脉血糖,而且只是注意空腹血糖。平时也没有进行糖尿病的专科多项目的检测,也不知道糖尿病的自我保健、管理知识,更谈不上驾驭“五套马车”(即知识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的综合治疗方法。光靠长期口服“D860”、“优降糖”、二甲双胍、消渴丸等。为此,病情一直没好转,当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结症所在,更谈不上根据自己病情对症治疗,实为医盲。
学会血糖监测及定期检验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适合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要学会掌握的基本操作方法。每次带领病友参加锻炼,路过的居民了解到我是一个患糖尿病十八年了,一侧肾癌手术二十余年,今年已76岁了都啧啧称赞。
自从2003年参加了糖尿病俱乐部糖尿病病友会,12年来接受专家及教育团队进行的糖尿病系统教育及病友、医患之间的互动等健康公益活动;在她们的指导下,通过学习、阅读《糖尿病之友》等有关刊物后,使我找到了“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团队、一本好杂志”,这样一来增强了自我管理的意识,自己当“医生”参与自我管理,改变了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糖尿病综合治疗思想认识。
在2002年购买一台血糖检测仪,学会了随时监测空腹、餐前、餐后等时段的血糖并作好记录。这样及时方便了了解饮食控制、服药和注射姨岛素对血糖的影响,有效地防止了低血糖的发生。同时针对血糖忽高忽低、反复波动的情况,就可以找出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即饮食、运动、药物剂量及生活规律的改变等,学会及时与医师沟通并随时将变化的血糖水平调整到适当范围。
通过监测我发现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最大。受胃肠道吸收能力的影响,不同的进食量、进食品种、进食热量、烹调方式等都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因素。所以,单靠每周或每月定期去医院检测1--2次的血糖值作为参考并指导治疗,其可靠性和准确性都是很低的、不全面的,因为其测量结果只能反应当时的瞬间血糖水平。现今,尽管有糖化血红蛋白等长期血糖水平评估指标,但具体个人什么情况下血糖升高、低下明显等,应该注意纠正哪些影响因素,必须通过在平时自我监测血糖才能得知。因此,除了自我监测外,我坚持了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半年检测一次血脂、肾功能以及有关项目;全年一次住院全面复查,按其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现在病情控制良好:我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原来8%降到目前6.8%。
在健康自我管理监测血糖日常治疗中,我深刻认识到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很关键。管好自己的“嘴”是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一关,也是驾驭“五套马车”的龙头首位,要做到也是最难的。为什么呢?血糖变化首先要取决于自己对食物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的功底(胰岛功能),进食只能适度,不宜多或少,否则就对有关脏器带来损伤及功能消耗;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活动强度按照每一公斤的体重所消耗的热量计算出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全天热量,分次定量进食;还要根据自己对各种食物的代谢能力选择食物品种和量等来管好自己的“嘴”,以减少内脏的过多负荷;这些在预防及治疗糖尿病意义上很大。当然还要与其他教育、运动、药物和监测“四套马车”并驾齐驱、互相配合综合治疗。
我的饮食方案是:早餐吃一碗(半两)玉米渣糊,半个馒头(约一两,熟的)加上拌凉菜(黄瓜、红萝卜丝、丝瓜、黑木耳等),餐后血糖在8mmol/L左右;下午3点半(睡后)吃400克低糖西瓜等;晚上就餐吃十个菜肉馅水饺加上适当、适量鱼、肉、蛋类,第二天空腹血糖在6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由原来8%降到目前6.8%;其他血液化验指标均有好转;体重也保持在73公斤左右(比十年前降了7公斤,患有癌症化疗用药也会有些影响)。
学会监测血糖,导行健康方向。糖尿病存在用药的个体差异,血糖监测的方法也各有重点,根据用药细化每周的血糖监测,和医生一起找出自己(个体)血糖变化的特点;根据测定的指标,能够深入详细了解血糖控制的情况,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可以指导生活方式,有利于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来源:糖友喻春华的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