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有糖尿病,全家会被「传染」!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眼病 
来源: 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

王大姐今年53岁,平时爱吃肉,尤其好“重口味”。最近,王大姐感觉自己视物模糊、眼睛有异物感,在老伴的陪同下进行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掌控糖尿病-糖尿病遗传吗配图
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大姐的老伴也进行了检查,发现也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既会“遗传”也会“传染”?

其实,这的确是真的!

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指的是,若直系亲属中(父、母、亲兄弟姐妹)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则此人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
父母双方一人有糖尿病,孩子的患病风险为40%;

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孩子的患病风险为60%;

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有糖尿病,另一个的患病风险高达90%。
 
但也不必过于担心,糖尿病的遗传性是指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病几率更高,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糖尿病。
 
而说到“传染”,这跟感冒咳嗽这些传统病可不一样。

一般的传染性疾病,是通过病毒、细菌进行传播;而糖尿病大多通过相近的不良生活方式,慢慢侵袭到你的家人。
 
糖尿病是如何“传染”的?

有科学家推断:共享的不良生活环境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贡献了约30%的力量。

这种不良生活环境主要包括:

✦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重口味、喜欢大鱼大肉、蔬菜水果吃得少……

✦ “懒”出来的:白天久坐电脑前,晚上吃完饭就玩手机、追剧,一星期也运动不了一次……

✦ 其他:吸烟、睡眠质量低、精神压力大等。

你可能觉得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微不足道,但也正是这些不以为然,才让糖尿病有机可乘。
 
全家总动员,拒绝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会“遗传性”又会“传染性”,但并不代表不能预防。

为了避免糖尿病一代代延续,必须全家总动员,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抵制糖尿病的侵袭。

1. 和家人一起进行饮食疗法

先别急着排斥。

糖友的饮食疗法其实并不可怕,其核心宗旨是“营养均衡、食不过量”,对健康人也同样适用。

全家一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能督促家中的糖友,对其他家庭成员来说,也能预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等生活习惯病。
 
2. 拒绝死宅,全家动起来

和家人一起运动,不仅增加乐趣,还是家庭成员联络感情的好时机。

饭后一起围着小区遛狗散步;广告时间动员家人做做下蹲、仰卧起坐;把家务分配给每个人;每周设定一个家庭外出运动日,去爬爬山、骑骑车、游游泳……

这些方式让你不去健身房,也能利用零散的时间动起来,何乐而不为?
 
3. 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起着积极作用。

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往往是不够的,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都会互相影响。

往往压垮身体的不是疾病,而是不良情绪导致的心力交瘁。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一起营造轻松、愉快、温馨的家庭氛围。
 
4. 一起关注,定期查血糖

家中有糖尿病成员的,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多关注血糖。

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大多以餐后血糖升高,或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升高为特征。

因此,预防糖尿病不能单纯测定空腹血糖,更应该关注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

贴士:糖尿病高危人群及家有糖尿病的家属,最好半年查一次血糖。
 
预防糖尿病,除了关注血糖情况,还要把以下几个糖尿病相关的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 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可以反映全身性超重或肥胖。当BMI=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注: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²(m))

✦ 合理腰围:女性< 80厘米,男性< 90厘米。
腰围能反映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的情况,如果腰围超出理想尺寸,会影响身体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 正常血压:收缩压在90~140mmHg,低压在60~90mmHg。
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狼狈为奸。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疾病,且常并发出现。
 
✦ 血糖:空腹值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早发现早治疗,处于糖尿病前期,通过积极干预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多数的血糖异常都能逆转。

更多和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可以下载掌控糖尿病APP,在知识版块中阅读查看。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