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对话”,看完你会怎样想

标签: 糖尿病患者 
来源: 掌控糖尿病  发布时间:

这是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个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家属间的特殊对话(日记+日记),读完,小编感触很深,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故事。

掌控糖尿病-医生与患者的对话配图

医生日记11月9日

周一早上真不是一般的忙!

直到十二点半,终于喝到了早餐后的第一口水,喘口气的工夫,今日第12个找床电话应声而至。“女床真的没了……”“男床下午争取挤出一张……”

事实证明,趁接电话时把午餐干掉真是无比明智之举,因为这个硬挤上来的心衰男,才是我今天真正的考验。

从 2点钟见到此人到7点离开病房,问心无愧地说,我几乎没离开他的31号床旁!合并肾衰的顽固心衰,真是心内科医生的死穴。无论你是利尿、扩血管,还是心、 降血压,如果肾脏不好好排水,一切皆是枉然。其实真正的转机还是做上血滤之后,但为这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救命的重要操作,我居然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来跟家属谈话签字!

无论我怎么解释,病人的女儿都会绕到:“大夫能不能等我弟弟从美国赶回来”这句话上。最后也许是老爷子那会儿喘得实在太吓人,也许是我那句“再不做可能就不用等您弟弟”起了作用,我才得到片刻喘息。有时候真在想,个别所谓“精英”自己在国外过高端生活,把年迈的父母留给我们照料,他们真的心安吗?就不担心害怕吗?

病患之子日记11月11日 多云

将近24小时的奔波,一路上预想了很多种情景,但真的踏进医院,真的站在父亲床前,我还是不可抑制地泪流满面。他脸上戴着面罩,身上插着很多管子,身边各种仪器的数字在闪烁,这是我除了电视画面以外从未见过也从未敢想象的。

他的眼睛紧闭着,呼吸听起来很粗重,我不知道那是睡着了,还是……昏迷?努力尝试了几次,我终于提起勇气握住他的手,还好,那是暖的。

不管大夫怎么解释,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父亲真的好转得很慢。我承认这些大夫很认真也很和气,但这并不能弥补治疗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记忆中父亲一向很健康,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尽管有些高血压和糖尿病,但怎么会在一夕之间搞成这步田地?

那个温姓女医生应该是他们这里一个负责人,我跟她说多花些钱不要紧,必要的时候对医生表示一下感谢也是应该的,只要他们能把父亲治好。她回答我的却是不冷不热的两句“钱不是万能的,该做的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难道我说错了?国内的生存之道不是一向如此吗?那副几乎可以称得上鄙夷的神情,真的让我心情很不好。

医生日记11月14日 阴转雨夹雪

平心而论,我们能把31床维持到现在这个状态已经是奇迹了,但很显然,他那个“美国儿子”并不这么认为。

媒体总评价医患矛盾是源于沟通不畅,我自认口才不错、态度更佳,但也需要家属有点起码的医学常识吧。总说我爸原来没什么大病,那是因为您忙着挣钱从没带老人体检过吧?整天抱怨病情不见起色,你见过老人真正濒危的状态是什么样吗?

连肾科来会诊的大夫都说这几天能挺过来,这病人有戏了,可转头一看这位海归少爷拉长的脸,心情立刻腐烂变坏。

病患之子日记11月17日 多云转晴

今天,收到了公司催我回去的第三封E-mail,居然还是老板亲自发的。

独自在外闯荡了十年,第一次感觉这样无助,也第一次发现什么事业、工作、职位,与亲情和家庭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我爸都要不行了,还跟我谈什么项目、谈什么扣薪水!

今天爸精神刚好一些,就问了我工作和女朋友的事,让我本来有些轻松的心情又沉重了几分。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吧,这两件事,目前正是我的软肋。

病患之子日记11月20日 晴

这十天来,我想我都快要融入这个医院的生活了。

那个总能做主的温医生这几天倒来得少了一些。也许是父亲确实比较让她“省心”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她实在太忙。从安排住院到抢救病人,病房里似乎所有重要事 务都要她来决定;午休时她要给更低级别的医生讲课,值夜班之后也从没见她休息;更夸张的是她那有如黑白双煞的两个手机(好像白色的是私人手机,黑色的是院内电话),只要她穿着白大衣,铺天盖地的新任务似乎随时都会从那二者之一或者同时喷薄而出。

从来不会对身穿制服的女性评价美丑,但这几天,似乎体会了“忙碌中的女人最美”的含义。

医生日记11月25日 雾转晴

自打31床转去肾科做透析,病房果然平静了许多。不过今天某海归男又来骚扰了一趟,说他爸目前比较稳定,打算先回去,过一个月圣诞假期再回来。这个,似乎跟 我没什么关系吧。无所谓,他说温医生多亏您救治及时我爸才能恢复这么快,我就微微笑说哪里哪里,心想当年不知是谁天天嫌我们治得慢;他要求互留E-mail我也没拒绝。

也许我对他确实也有些误会,这几年见过的同龄人里,他的确算是孝顺了。

医生日记12月11日 阴

今天,真的被触动了。

正在讨论一个病人的医嘱,背上却像长了后眼,感觉被什么东西刺得心慌。回头看去,有个号称圣诞假期才出现的海归就站在3米外,双目微眯,表情严峻。

“哎,你怎么……没等一个月就回来了?”我不知该以什么情绪迎接,只能选了一句比较中性的。

“呃,因为……家里出事了。是我妈!”

“怎么会呢?”想起那个虽然瘦弱,但坚持每天做好三顿饭亲自给老伴送来的老太太,我一下子有些反应不过来,“突然的事?”

“脑出血,两天就没了。”

我想我说不出任何安慰的话,因为那些根本毫无用处,也许一个温暖的怀抱会更加有效,但我没有那样的身份和立场,我给不了。

“我还没去肾科见我爸,先来找你,是想问你……”

“能不能告诉他这事?”

“他两天没见我妈一直在问,现在5天了,好像要猜到了。”

“那么,就现在说吧,趁他还在住院,万一病情加重抢救治疗都很方便。不管老人知道后选择坚强地活着还是……都值得敬佩,你们也都问心无愧。”我轻拍他臂膀,直望进他眼里,“需要的话,我陪你一起去。”

病患之子日记12月12日 阴转多云

我想这一个月的经历,就是要让我成熟的。

父亲是那么坚强,也许是他早有预感,也许是他跟妈早有约定,他不动声色的背后,一定藏着多少海誓山盟也不能描绘的承诺。

从未对家人以外的人那样信任与依赖,从那天深夜姐姐打来电话,脑海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去问问小温,她一定能有办法,一定能给我力量!

后记

上面这场医患“对话”,是北医三院赵威在《生命的故事》一书中的叙述。这位海归男的父亲最终也康复出院。而最终使他父亲成功获救的,不仅是因为温医生过硬的技术,更是因为这份弥足珍贵的医患信任之情。

看过这个故事,小编不禁想,对于多少或早晚都会生病的每一个人,不懂健康知识,就不懂医生在做什么,很可能产生误解,甚至激发矛盾,耽误治疗。

前些天,有一个医生全力抢救,患者家属却要砸门而入的视频。患者急症要做心脏手术,但突发情况只能立即电击除颤,但电击的痛苦让患者大叫,手术室外的家属差点破门而入跟医生打起来。医生顶着压力继续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但事后,家属还是觉得,我们也不懂,还不是你们说怎样就怎样。医疗这么专业的事,患者和家属不懂是正常的,但起码要听出来解释的医生的话,信任医生不会在手术室里故意弄得患者惨叫吧。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都在专注打拼,父母原本可以管住的那些血糖、血压、血脂指标没有得到控制(老年人毕竟很可能因为信息有限、传统观念等,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最终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等你能停下来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了。你又一直在忙什么呢?工作就那么重要吗?

不懂健康知识,也会给自己埋下健康隐患。打拼的过程中,你又付出了多少健康的代价?你的腰围是比A4横过来还要多吗?脂肪肝了吗?血脂异常了吗?如果没有,太好了,守住健康。

如果父母都健在,请务必催促他们每年做健康体检,让做慢病管理的专业医生帮助他们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这些指标可以请相关人员给予远程管理,而这个管理的过程,您的手机也可以看到。多做一点点事情而已,这样辛苦打拼的你也终于可以放心和安心了。
(声明: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为健康知识传播及有用资讯传递,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我方当第一时间予以配合。关于疾病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切勿看文章对号入座。 )
分享到: